朱建宁,1984年毕业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园林专业,1990年毕业于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获风景园林博士学位,1990-1995年于法国谢梅道夫景观设计事务所工作。1995年回国,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组成员。
《风景园林》:您曾经指出过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着不少症结,包括借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借文化之名符号图解泛滥等。在教学工作中,您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吗?
朱建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但是我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却忽视了对质量的要求。无论是行业还是专业教育,都存在着一些名不副实的问题。
在园林行业中,我们看到的是商业气息浓厚的概念炒作和一些设计口号的泛滥,在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得研究还十分肤浅。近十多年来,国内涌现出大量的园林著作和作品,其中且不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就连值得推荐给学生的都很少。行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并不能掩盖其整体水平不高的现实,这一点我们应正确面对,不必忌讳。
在教学中,我希望学生们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应盲目地随波逐流。我认为,引导学生们了解行业中存在的弊病和症结,促使学生将解决这些弊病和症结作为日后的努力方向,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十分有益的。我希望在我的学生中将来能出一些真正的设计师。
《风景园林》:有学生说您不会对任何人的任何图说肯定的话,也不知道您喜欢什么样的设计。您平时对学生严厉吗?您最希望他们从您这里学到什么?
朱建宁:过去在给学生评图时,我常常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导致一些学生说出这么绝对的话来吧。现在我也渐渐学习如何鼓励学生,甚至学会“善意的欺骗”。可能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教育背景不同的缘故吧,我觉得我的“抗击打能力”似乎比现在的一些学生要强一些,所以对严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吧。
其实,作为学生不应去关心我或者其他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设计。我希望学生掌握的是更加理性和严谨的设计方法。我们的学生在作设计时,往往是将各种设计要素简单地堆积在一起,但缺乏重点和明确的设计主线。我认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感性和浪漫有余,理性和严谨不足,这不利于学习们设计水平的提高。就我的经历而言,我希望学生能从我这里学到理性和严谨的设计方法:思维要有逻辑性,概念和表达方式要严谨,方案要有理性和整体感。许多学生可能觉得我的要求太高了,从而觉得我很严厉。其实我自己也经历过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转变过程。
《风景园林》:您曾留学法国,师从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汝,回国后执教北林。能否结合您自身的经历分析一下中法风景园林教育的异同和发展情况?(包括课程、设计实践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
朱建宁:在法国的留学经历,迫使我采取更加理性和严谨的设计方式。起初,我在上设计课时几乎无法与法国的师生交流,不完全是语言上的障碍,更多地是思路和方法上的问题。在国内上大学时,老师几乎不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而在法国,我必须将设计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向老师和同学们解释清楚,否则他们会觉得难以理喻。不仅如此,我觉得在凡尔赛风景园林学院,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关心设计的本质问题,学生们也习惯将“之所以,是因为……”“归根结底,我想表达的是……”挂在嘴边。而在国内,我还没问几个“为什么”呢,就让学生觉得我把他的设计方案完全推翻了。
与国内大学偏重于“知识积累”的教学方法不同,凡尔赛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在课程设置上分为人文学科、生态学科、造型艺术、工程技术和综合Studio几大类,并且一切都围绕着综合Studio课程展开。
在设计方法上,凡尔赛风景园林学院非常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希望学生从场地的地域性特征和周围环境的特点出发,形成与环境协调一致的整体性设计。可以说,理性、严谨、逻辑性、整体性是法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环节。
在法国,无论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无疑是传承与发扬。法国人非常强调设计师运用现代的、个性化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而不是照搬照抄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无论从丢勒里花园这类传统园林改造,还是从拉维莱特公园、雪铁龙公园这些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我们都能够深刻感受到法国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对待传统的态度不同,使得法国园林教育与中国园林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法国师生更加关注于园林设计的本质,而我们的学生更关心园林设计的表现形式。
《风景园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0年来,随着事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风景园林专业的师者面临着哪些不同的压力和教育课题?
朱建宁:传道受业解惑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然而教师面临的困惑又该由谁来解呢?60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更加惊人。要知道,我们的师生比约为欧美国家的1/5~1/10。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教师难免觉得力不从心。
作为教师的困惑,还在于到底是要教会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迎合社会的潮流,还是教导学生要逆潮流而行,探索风景园林设计的真谛。当前背景下,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众所周知,要培养出真正的设计师,学校和社会的作用非常重要。当前社会上的设计单位大多将产值放在第一位,设计创新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我们看到的多是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作品,完全背离了国际风景园林的发展潮流。有位日本著名建筑师曾指出:中国的建筑师50年内做不到世界一流。他的观点发人深省。
学校教育基本延续着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满足于教会学生画图,把图画好看,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教学依然薄弱。这样的教育模式尚可适应当前社会,但充其量能培养出画图匠,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
因此,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意味着学校培养出一批批画图匠;坚持自己的理想,可能使学生刚开始走向社会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也是教师面临的巨大困惑之一。
我个人坚持的,就是将我对行业的理解和认识,包括我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努力让学生了解国际风景园林的发展潮流,以及我们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我不是一个崇洋媚外者,但是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而学生以后要走哪条路,只能由他自己来选择。既然他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勇于面对这个职业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风景园林》:什么是您心中的园林精神和理想?
朱建宁:在我看来,风景园林师从事的是保护领土景观典型性的工作,是阐释人类自然观的艺术创作。他要善于利用自然要素进行创作,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出对自然、社会问题的态度;他要寻找一条保护并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他还要帮助人们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自然的热爱。风景园林师的理想就是要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反映领土景观典型特征的生活环境。
《风景园林》:请您预测未来10年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
朱建宁:未来十年依然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风景园林行业依然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在经历了现阶段的“装饰性”“集锦式”作品盛行之后,中国风景园林必然朝着“自然化”、“纯净化”方向发展。公众视野的扩大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设计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作一些具有内涵的作品。随着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设计师们很快就会发现,过去那种模棱两可的概念、东拼西凑的设计、粗制滥造的作品已经难以再让公众满意了,他必须静下心来充实自己,提高理论和设计水平了。我认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要经过简单地照搬抄袭、在理解基础上的模仿和自主创新这三个阶段。未来十年,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开始真正向风景园林的国际发展趋势靠拢。但是要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风景园林师及其作品,无疑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风景园林》:请用一句话概括您对这60年风景园林发展历程的感受。
朱建宁:能亲身经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大发展时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机会来之不易,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机遇同样来之不易。我们这一代人在享受风景园林发展带来的果实之时,也应该精心培育这棵果树,使其能够茁壮成长,让后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大更甜的果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60年风景园林发展历程的感受,那就是“几经沉浮,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