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地域性风景园林设计初探
——湖南株洲天池公园总体规划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熊瑶 杨云峰

摘要:本文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师如何从更深层面认识自然、正确理解场地特征,并通过对山体、水系、植被以及农田等不同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利用,在保留场地原有景观典型性的基础上,营造出最适宜这片土地的地域性景观。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域特征;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gional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Planning of Tianchi Park in Zhuzhou, Hunan

Xiong Yao  Yang Yun-feng

Abstract:In this paper, Zhuzhou Tianchi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discussed that how to understand the natural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at a deeper level. Through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landscape elements, such as mountain, water, vegetation and fields, the planning has created the most appropriate regional landscape for this site based on retaining the original typical landscap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Na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近年来,随着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与此同时,从业人员往往忽视场地的灵魂与特性,竭力用各种人工化或模式化的设计语汇来表现景观,致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涌现出大量千篇一律的园林作品,丧失了场地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例如忽视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植物生态特性,盲目引进流行树种,逆境栽植;抛弃区域文化和乡土特质,复制滥用园林建筑小品;破坏场地的自然地形地貌,追求人工化或理想化的景观类型等。这些做法偏离了基于地域特征的场所精神,造成了城市景观在自然特征、空间形态、历史文脉上的迷失。
  目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园林作品逐步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师应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当地自然景观产生的机理和条件,从场地自身的景观特点和整治要求出发,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和景观空间。

1. 地域特征及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概念

1.1地域特征的含义
  地域通常指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性。地域特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1]。它是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地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元素,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景观类型,这是园林设计的基础,也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的主体。如同意大利台地园体现了亚平宁半岛丘陵山地的特点,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是法国平原景观的再现,中国的传统园林也是以我国的山水风貌为蓝本,展现了本土的自然景观类型。
  地域的人文特征即一定地域的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积淀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浓缩了地域人文因素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域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手工工艺、建筑技术以及当地人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景观,如农业景观、工业景观等。

1.2风景园林地域性的概念
  风景园林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园林景观因其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定关联所表现出来的特性[2],它反映所在区域的领土特征和场地自身的景观特征。园林设计的本质在于它是运用有生命的自然元素,营造人类行为空间的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3]。因此从场地原有的地域特征出发进行设计,有助于体现园林作品整体性、自然性、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基本要求。具有地域性的园林作品不仅是对场地自然特征的提炼与凝聚,更是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现,所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异质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就是要从场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出发,提炼场地应有的景观特征,概括场地应有的景观类型,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景观要素,营造融入领土整体景观的人类行为空间。

2.1融入领土风景
  风景园林设计是以展示地域整体景观特征为宗旨的领土整治行为。作为风景园林师,首先应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场地、理解场地,掌握当地独特的景观要素和自然演替规律,从而营建与当地领土景观整体相和谐的局部景观。每一个景观设计作品就应该如同每寸土地都是领土的一个片断那样,是反映领土整体景观的一个片断[3]。融入领土风景的景观设计作品,不仅是整体性设计的要求,也是因地制宜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体现。

2.2遵从场地环境
  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适宜的景观要素构成多元化的景观空间。而景观空间的构成则要建立在场地环境的大背景基础上。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高哈汝认为:“景观设计要遵循的三原则,是场地、场地、还是场地。”[4]也就是说,风景园林师应该遵循场地环境,考察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状况,植被特征等各类自然要素,分析场地环境的差异性,依此构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2.3传承地域文化
  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2.4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做为园林的表皮,可分为植物材料和硬质材料两类。对于植物材料的运用应充分认识地域性自然景观中植物景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规律,并顺应这一规律进行树种选择和植物配置。设计师不仅要重视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更要营造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体现当地自然景观风貌的植物群落类型。[5]硬质材料方面,应尽量考虑地方材料。地方材料体现了不同地域的园林特色,是地方文脉的一种延续。在园林中展现地方材料的性能、质地、色泽、形状等特征,使园林融合于周围环境之中,有利于地域特色的创造。[6]同时就地取材以及结合传统加工工艺,也是建设节约型园林的体现。 \

3. 地域性风景园林的营造实践

  以下,笔者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如何营造体现地域特征的现代城市公园。天池公园位于株洲市芦淞区南部,占地约96hm2,距城市中心区仅5.0km。本规划从展现株洲地域特色、营造丰富的休闲游览活动出发,将其定位为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融历史文化、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为一体的市级综合公园。

3.1项目概况及前期分析
  公园北邻湘江,周边自然条件优越。场地内农田、水塘遍布,山体完整,植被生长良好,体现了湖南所特有的山水田塘的景观模式。规划首先对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场地的地域特征,合理再现并有机组织已有的景观资源。
  ⑴山体构成了全园的空间骨架。通过GIS分析得出:北部山体坡度较陡,集中在30-58%,不宜进行植被改造和园路设计。而南部山体坡度较缓,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植被调整,同时平坦的山谷地为开展游览活动提供了条件。建设中应保护山体的完整性,利用现状山脊线布置园路,在制高点设置观景休息空间。并对局部陡坎进行生态修复。
  ⑵植被方面,通过对遥感影像不同波段进行处理,运用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植被指数(Ndvi)来分析植被因子[7]。场地现有植被类型包括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经济作物林以及农田。在规划设计中,结合造景需要,可适当改造林相,丰富景观层次。
  ⑶场地内主要水体为新、老枫溪港及大小水塘,分布凌乱,没有形成良好的水体景观。由于山区林地地下水丰富,可适当增加支水系,将水体贯通整合,同时有效收集地表径流,提升区域水体活力。
  ⑷现状建筑主要为农舍,大部分已破旧不堪,少数临水建筑位置较好,可予以改造,作为观景或服务设施。园内路网复杂无序,且路面质量较差,无法通车,不符合公园规划要求。

3.2规划理念
  自然景观的保护与整治:保护特有的山地、植被特色,以此为骨架构建丰富多变的公园空间,展示当地的第一自然特征。同时加强山水间联系,增加水土接触,丰富水体景观,体现整治与观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8] [9];
  田园风光的保留与利用:田园风光作为第二自然,体现出农耕文化形成的地域景观特征。规划保留部分田野和山村,不仅为市民提供一处认识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场所,而且保留了场地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避免公园建设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同时也为园内村民提供就业机会[10];
  城市特征的提炼与展现:在株洲由工业新城向山水园林城市跨越的新时期,工业文明遗留下的人文景观展现了株洲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规划引入工业景观元素,设置若干工业构筑,结合观赏、游憩功能向游人展示古老工业重镇的风采;
  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再现:株洲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规划中发掘这些古老文化的典型特征,结合游线设置,以抽象的形式再现古老文明在这里孕育、发展和辉煌的历程

3.3景观结构
  规划方案将公园的景观结构归纳为:一池、两带、三山、四区、十景。
  “一池”是指将公园东侧的多片鱼塘,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水面,营造开阔的湖泊景观;
  “两带”暗喻重塑山水结构后形成的两条水系;
  “三山”是指园内的三座山体。规划中提炼株洲当地的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神农氏尝百草文化的精髓,在山脊线上形成主题文化游线;
  “四区”是以山脊线为界,将公园分为空间类型不同的四片区域;
  “十景”是指在四区的基础上,依据各地块空间类型和地貌特点设计的十个景区,包括槠洲芦荡、荷塘晓月、民俗风情园、耕织园等。

3.4规划内容
3.4.1水系规划
  全园采用了“一池两带”的水体结构。水系设计遵循场地原有的水体环境,营造出点状的湖、塘、池和线状的溪、涧、河,充分展示自然界中多样的水体景观类型。
  ⑴一池:规划保留原有鱼塘的外围堤岸,拆除内部土堤,将其整合为一片大水面。内部堤岸的土方就地改造为月牙形沙洲,其上种植乔木,暗指“古时,当地多槠树,湘江过而多沙洲”的自然特征。沙洲周边种植芦苇、千屈菜等湿生、水生植物,丰富景观层次。
  ⑵山谷水带:园内山谷中断断续续分布着多个水塘,中部地势最高,逐步向两侧递减。规划中扩大东部水塘面积,并使用水台阶、水渠、瀑布等方式连接贯通,营造动静结合的水景空间。同时设置沙洲打破现有僵硬的规则式驳岸。西面水塘较少,可开挖辫状溪流沟通水系,底铺浅色卵石,形成季节性水景。
  ⑶外围水带:枫溪港流经园区部分成为公园和外围的软隔离带,并在沿岸栽植竹丛遮挡外界不良景观。公园东侧靠近京广铁路和工业区,规划在铁路东侧开挖水渠,水中堆置沙洲,种植乔木,缓解由过境火车产生的噪音和振动。

3.4.2种植规划
  规划对现状植被进行综合评估,分为保护规划,改造规划、利用规划三大部分。
  ⑴保护规划:山体密林部分,植被良好,应保护现有林相,适当进行良性的人工干预。对于针叶林,可补植既能体现亚热带群落特征又能反映季相变化的金钱松、水松等;对于针阔混交林,可适当增加秋色叶植物,但落叶与常绿比不超过1:3;对于经济林等纯林景观,除尽量保持其生产特点外,通过在林缘处种植各类花灌木和色叶灌木,丰富林缘中下层景观。
  ⑵改造规划:山坳处以及农业耕作地,部分植被已遭破坏。可调整植被结构,形成观赏专类园;采用复式农业种植方式,提高土地生产率,并将生产与观光农业相结合。
  ⑶利用规划:山脚处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恢复植被群落,主要选取抗污染、防震、护坡、遮荫等兼有观赏与特殊功能的植物,并采用相应的种植形式,如树洲、树阵等。

3.4.3游线规划
  ⑴大溪河文化游线:以体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溪河文化的荒蛮野趣为主题。首先在上层种植株洲市树樟树,突出游线的可识别性。其次,在中下层补植蕨类植物,增加自然野趣,并设计多样化的休息设施,展现人类居住方式的进化过程。
  ⑵龙山文化游线:该游线主要展现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特点。游线上层种植乡土彩叶树种如三角枫,下层补植野花地被。同时沿线设计与功能相结合的景观小品,展示陶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当地异彩纷呈的陶制品。
  ⑶百草文化游线:该游线的主题是追忆神农氏尝百草献身的精神。沿线上层种植乡土药用树种--杜仲,中下层分段种植5-10m宽的药草和蜜源植物,开展闻香、尝果、品蜜、识别药草等活动,并设置标识牌介绍神农氏功绩。

3.4.4园路规划
  全园路网分为三级,规划中宜充分利用地形,避免对原有山体地貌进行过度切割。
  ⑴一级园路为园区主路,环园设置并穿过山谷。道路宽4 m,每隔200-300 m设置错车点,路面选用透水性脱色沥青。翻山地段,在保证坡度的情况下小幅切割山体,并以藤蔓植物覆盖断面,避免裸露。
  ⑵二级园路沿山脊线和景区边界布置,形成主题游线并分隔景区。路宽2 m,路面使用青石板、毛石等地方材料,在纵坡超过18%的地段设置木质或石质蹬道。
  ⑶三级园路主要为联系景区内部交通的游步道以及架在农田和山谷溪流上的栈道。路宽1.2-1.5m,平地部分路面以砾石铺设,取材方便,透水性好。山上游步道,路面以圆木铺设,辅以卵石、树皮等天然材料,让游人在爬山过程中体验野趣。

3.4.5出入口及建筑规划
  公园主入口设置在居住区及商业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东入口结合京广铁路,主题为工业景观(图4:东入口效果图);西入口保留现状农田,取主题为田景;北入口位于冲天岭脚下,展现园区优美的山林景观。
  建筑设施方面,遵循当地依山傍水修建住宅的传统,以及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原则,选择临水、山坳、地势缓和处设置观景性休憩建筑和服务性建筑。材料以木、竹、石、砖、瓦等传统材料为主,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为辅,体现地域建筑特色和生态性原则。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的朴实与现代建筑的简约相结合,与场地现有水体、林地、山体融于一体。并少占土地,向“天”、“水”、“山”争取空间,可采用架空、局部镂空、掩体或半掩体等建筑形式。[11]

4. 结语

  突出场地自然景观特征和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既是风景园林行业复杂性和独特性的体现,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株洲天池公园规划设计在对场地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场地已有的景观特征,以自然元素为主体进行空间塑造;同时深度挖掘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而长期形成的“山、水、田、塘”文化景观,以及工业文明时代作为工业城市遗留下的人文景观,营造了一个展现株洲地域景观特色、休闲游览活动丰富的自然山水型城市郊野公园。[12]

设计单位:356884.com
项目主持人:朱建宁 教授

致谢:

导师朱建宁教授在成文过程中曾给与悉心指点,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
[2] 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24(1):38-42.
[4] 朱建宁,丁珂 译.法国国家建筑师菲利普·马岱克(Philippe Madec)与法国风景园林大师米歇尔·高哈汝(Michel Corajoud)访谈.中国园林,2004,20(4):1-8.
[5] 朱建宁. 以自然为师的现代植物景观设计[N]. 中国花卉报,2005-8-11.
[6] 张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7] Steiner Frederick. The Living Landscape [M].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1991.
[8] [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9] 建设部城建司编.再创与自然共生的环境[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10] 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1).
[11] 诺伯格·舒尔茨. 实存·空间·建筑[M].王淳隆译.台北:台隆书店,1985.
[12] 朱建宁,马会岭.回归自然文化的风景园林艺术[J].风景园林,2005(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