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

论Landscape的词义演变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

中国园林,2009-6
朱建宁

摘要:园林行业名称上的混乱由来已久。近年来,业内兴起 “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争论。其焦点,在于L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两个英文词汇的翻译和理解方面的差异。笔者探讨了Landscape的确切含义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以及与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最终指出:翻译的差异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内涵的限定。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利用土地、水体、动植物、天空等自然要素营造空间的技艺,其文化特性可以归结为阐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风景园林;行业特征;演变;自然观;领土整治

Evolution of the definition of Landscape & Character of the Care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Zhu Jian-ning

Abstract:The name of career of “Yuan Lin”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nfusion. The controversy of “Feng Jing Yuan Lin” and “Jing Guan She Ji” has risen in recent years. It focuses on differences of transl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wo words: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ecise meaning of Landscape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care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n,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limit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wo word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ifferences of two words’ transl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craft of using land, water, sky, plants, and animals to create a space. Its cultural characters can be concluded as one way of explaining the need for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promoting human society to use natural resources sustainably, and achiev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nature & human society.

  园林行业名称上的混乱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自笔者踏进大学校园学习园林专业至今,业内有关行业名称问题的争论始终未曾平息。近年来,随着园林行业的发展和致富效应的出现,有关行业名称问题的争论似乎愈演愈烈。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林学院的汪菊渊先生(1913-1996)和南京林学院的陈植先生(1899-1989)之间,就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园林”与“造园”之争。这场争论随着两位前辈的先后故去,逐渐平息下来。然而一波未平又起涟漪,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内有关“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争论又随之兴起,至今尚未形成共识。
  笔者无意卷入这场名称之争,自认为挂什么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卖什么肉,过分纠缠于行业名称问题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或许有人认为将“风景园林”改称“景观设计”将有助于园林行业的进一步拓展,但笔者以为,即便改换名称能给行业带来一定的拓展机遇,也注定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一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对行业内涵更深层次的发掘和主流从业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促进行业整体从业人员水平的提高。
  一个行业仅仅是名称上出现一些混乱并不足惧,但是若因此而导致实践中的方向偏差却令人堪忧。实际上,由于人们对“景观”一词认识上的错乱,已经导致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出现极大的偏向。如许多人将“景观”等同于建筑、雕塑等艺术小品,认为“景观设计”就是要在园林绿化的基础上突出展示历史、文化的各种艺术小品,造成实践中各种“景观”堆砌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决策者认为树木有碍城市景观的展现,因而要求在城市建设中突出“景观”和“亮化”,反对在城市道路绿化带中种植大乔木。如此一来,许多地方的城市景观看上去更加杂乱无章。
  由于“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争的焦点,在于L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 这两个英文词汇的翻译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因此笔者从Landscape的词义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行业名称的演变入手,追根寻源,探讨Landscape的确切含义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

1.Landscape与风景
  风景是源于古汉语的词汇,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已经流行了。此时,中国的山水画也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了。而Landscape一词在西方出现的较晚,并且从一开始就与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方,风景最初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直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景画才在西方发展成独立的绘画科目。大约在20世纪初,landscape这个画种传入中国,被称为风景画,专指从西方传入的、为了视觉的愉悦而表现自然或田园场景的油画、水彩画等。国画中的山水画虽然属于风景画,但却不用这个概念。
  西方人以绘画的形式再现风景的想法,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追求自然与社会相分离的美学观念。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和认识,进而争取人性自由,是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石,也为以风景画和园林的形式重现自然开辟了道路。

2.Landscape与园林
  在法国,自亨利四世1599年颁布法令允许成立“园林师”(Maitre Jardinier)行会以来,园林行业先后有过许多名称,如“园林建筑师”(architecte de jardins)、“园林的园景设计师”(jardinier dessinateur de jardins)、专门设计花园的“园林师”(jardiniste)等等。
  18世纪中叶,英国产生了写实性的“自然式园林”,它的创始人威廉·肯特(William Kent, 1686-1748)以罗萨(Salvador Rosa, 1615-1673)的风景画为蓝本,创作了白金汉郡的斯陀园(Stowe Landscape Gardens, Buckinghamshire),使西方的风景绘画与造园开始联系在一起。英国诗人和风景式造园家申斯通(William Shenstone, 1714-63)在《造园艺术断想》(Unconverted Thoughts of Gardening)中率先借用画家的术语,称这种园林形式为“风景式园林”(Landscape Garden),以示与传统的规则式园林的区别。此后,“风景式造园”(Landscape Gardening)和“风景式造园家”(Landscape Gardener)的称谓渐渐流行开来。
  18世纪下半叶,风景式园林进一步分裂为“自然式风景园”(Natural Landscape Garden)和“绘画式风景园”(Picturesque Landscape Garden)两大派。Picturesque(风景如画的)和Fabric(风景园林中的建筑物)分别来自法语的Pittoresque和Fabrique,这两个词也都是画家的术语,后者是指画家们为了构图的需要而在风景画中杜撰的构筑物或建筑物。
  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造园家涉足领域的扩大,美国风景式造园先驱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ad, 1822-1903)与沃克斯(Calvert Vaux, 1824-1895)提议以Landscape Architecture代替Landscape Gardening,以Landscape Architect代替Landscape Gardener。这一提议后来被世界各国的园林师们普遍接受。
  然而也有许多人,尤其是建筑师反对以Landscape Architecture代替Landscape Gardening,或以Landscape Architect代替Landscape Gardener,他们担心如此一来会造成建筑行业的混乱和竞争的加剧。

3.Landscape与景观
  从17世纪起,Landscape一词的词义有所扩大,指可以一眼望尽的疆域。后来又进一步扩大为在观察方面具有共同特征、但未必能一眼望尽的区域,如辽阔的大草原等。在法语罗伯特字典中,Paysage(英文Landscape)的定义,就是指一个广袤的、有着视觉整体性的地区。
  19世纪初,德国自然科学家和探险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nboldt, 1769-1859)将Landscape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Neveh & Lieberman, 1984)。日本的地理学家首创了“景观”一词,将其作为英文Landscape的对译。
   我国的《辞海》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收入景观这一词条,并将其作为地理学词汇。在《辞海》1999年版中,景观的词义有两条:风光景色和地理学名词。它有四层含义:
(1)地理学的整体概念:兼容自然与人文景观。
(2)一般概念:泛指地表自然景色。
(3)特定区域概念:专指自然地理区划中起始的或基本的区域单位,是发生上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同一的区域,即自然地理区。
(4)类型概念:类型单位的通称,指相互隔离的地段,按其外部的特征的相似性,归为同一类型单位。如荒漠景观、草原景观等。
  综上所述,Landscape一词最早是与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18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家将这一词汇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强调造园应以自然风景为师。随着园林师涉足领域的扩大,Landscape一词被用来指造景。同时自然科学家将Landscape(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学、生态学等科学研究领域,使其含义不断扩大。

4.Landscape的定义
  随着Landscape词义的扩大,使其成为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实际上,在西方各国并没有一个公认的Landscape的定义,只有不同学科所下的不同定义。
  比如生态学家所说的Landscape,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构成的一个平衡的整体。
  建筑师认为Landscape是人对于领土的敏锐知觉。在形体上,Landscape可用形状、色彩、体量、突变、虚实关系等语汇来描述;在空间上,Landscape是蜿蜒于建筑实体之间的虚空间。
  社会学家将Landscape看作是人类活动的表述和社会发展的反映。
  历史学将Landscape定义为铭刻在场地和社会发展史中的人类物质记忆。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桑索(Pierre Sansot, 1928-2005)认为,Landscape是敏感的场地与人的感受之间碰撞的产物。
  法国学者让·卡巴奈尔(Jean Cabanel)在《城市规划》(Urbanisme 1995.9-10)的《Landscape的语汇》(Le langage du Paysage)一文中认为:Paysage(Landscape)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的、合成的概念,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价值,既包括城市、也包含乡村。
  将上述各个定义加以综合,就可以得出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Landscape是自然领土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演变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在大地上留下的印记;是铭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人类记忆;是各个作用者的空间战略计划以及个体和集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外在表现;是为当代利益服务的社会建设行为。它既不能从过去继承而来,也不会在某个时间段停滞不前。
  显然,Landscape过于宽泛的概念,难免造成在实际运用中不同程度的混乱。因此在可操作层面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Landscape的概念分解成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从自然学科的视角出发,Landscape是地貌、气候、水文、植物等自然要素的整体;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生态系统;
  其次,从空间利用的视角出发,Landscape是组织生产体系、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是领土上所有作用者的日常生活环境;
  第三,从社会科学的视角出发,Landscape是以维系人与环境之关系为基础的领土特征;也是确保一个地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形象;
  第四,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出发,Landscape是建立在对各类影响因素主观认知基础上的个性化眼光,是历史和当代的、杰出或平凡的集体财富。
  结合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发展,Landscape一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同时也被不同门类的学者们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而使Landscape的定义显得十分宽泛,甚至有点含混不清。因此,无论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译成“景观设计”,还是延续“风景园林”的习惯称呼,都必须对Landscape的内涵加以限定,从而明确行业的工作重点,突显行业的典型特征,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5.Landscape Architect的构成
  现在,“景观设计师”似乎成为一个比“风景园林师”更加时尚的名称,大家都想给自己贴上“景观设计师”的标签。但是由于Landscape的含义十分宽泛而复杂,导致Landscape Architect的构成十分模糊,甚至鱼龙混杂。那么,哪些人员可以划进Landscape Architect的行列呢?首先应该是园艺家、造园师、园林工程师、苗木商等从事园林行业的人员,其次才是一些地理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建筑师、农学家、哲学家、工程师等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就是说,早期的造园家和园林师构成了Landscape Architect的主体,主要从事各类园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护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Landscape Architect的涉足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园林走向城市开放空间,再进一步扩大到领土整治行动。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的内涵和涉及领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历史阶段。
  既然从人员构成和涉足领域等方面来看,“景观设计师”和“风景园林师”应该是内涵一致而名称不同而已,并不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因此笔者以为,不应过分纠缠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译名问题,而应从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该行业的内涵问题。因为行业名称上的改变即使有助于从业人员拓展工作领域,其作用也是短暂而有限的。单纯的文字游戏,尚不足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也必将限制行业的发展高度。惟有对行业的内涵和发展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才能真正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使行业获得新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创造并利用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景观设计师”的名称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在内涵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明确的必要性。那些发达国家的“景观设计师”早已不再满足于创建园林和城市景观,已经全面走向领土景观的整治工作了,这就为我们指明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的发展方向。“景观设计师”日益成为“景观”的发现者、设计者和创造者。在此方面,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与“风景园林师”之间同样不存在什么差别,从事的都是“造景”的艺术。随着我们涉足的领域向自然领土延伸,“景观设计师”或“风景园林师”都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景观”的研究,都要努力减少“设计”的人工痕迹。如果说一定要叫“景观设计”的话,笔者以为“景观设计”首先应注重对“景”的营造,围绕“景”来开展“观”等游憩、文化活动。创造融入自然的“景”是设计的核心,“观”反映出设计师对待自然的态度。

6.Landscape Architecture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笔者以为,即使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翻译成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也不应将这里的“景观”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景观学(Landscape Science),或生态学的新分支——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中的“景观”概念完全混为一谈。
  景观学主要研究景观形态、结构、景观中地理过程的相互联系,阐明景观发展规律、人类对它的影响及其经济利用的可能性。景观学中“景观”的定义主要是特定区域的概念,是由地理和生态能力决定的、经过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部分领土。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给“景观”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构成的一个平衡的整体。
  实际上,景观学和景观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以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为主。而“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为人们创造优美的生活境域、反映人们自然观的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是利用并创造景致(Landscape)为公众服务的技艺。作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主体的设计师,往往也不具备开展基础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借鉴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营造更加科学合理、更适合公众需求的景致。
  此外,很多概念在科学家和公众的心目中通常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不应将科学概念和公众认识完全混为一谈。比如在自然科学家看来,用人工的方式创造自然野生环境,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概念和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由风景园林师营造的一些沼泽湿地,在公众眼中就是一种“自然野生环境”。在公众看来,自然湿地保护区中的天然湿地与公园中人工营建的湿地并没有什么差别。正是基于这一结论,才有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性。实际上,由风景园林师营建的“自然野生环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优美的亲近自然场所,而且有助于加深公众对真正的自然野生环境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建立持之以恒的自然野生环境保护政策。
  上述结论还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既要开展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等揭示生物生态进程的科学研究,也有必要借助其研究成果营造更加科学合理的各种景致。Landscape Architecture与景观学、景观生态学之间既存在相同的理性,也具有不同的内涵。Landscape Architecture与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的互补,使得Landscape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更加积极的意义。

7.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
  笔者以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指设定一项Landscape整治计划的过程与方法。无论称Landscape Architect为“风景园林师”还是“景观设计师”,其本质应该是一致的,都是针对土地的自然特征、为人类活动创造适宜的空间载体而开展的整治行动,其目的都在于追求土地的合理安排与利用。因此,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它是以土地为载体,以自然元素为主要素材,以自然风景为创作源泉,反映人们自然观的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并产生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各种景致。这也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与建筑设计、环艺设计等相关行业的最大差异所在。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Landscape Architecture行业的工作重心从“造园”发展到“造景”,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利用自然要素、创造优美的生活境域,而是要利用自然要素去改善自然本身,营造融入自然环境的人类活动空间,实现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因此,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内涵的认识,应着重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它是利用土地、水体、动植物、天空等自然要素营造空间的技艺。由于这些自然要素都是有生命的,具有脆弱易变的特性,同时大多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使得整治行动的开展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必须顺应自然资源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特性。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充分了解这些自然资源的特性,并善于借助景观学、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创作活动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要充分认识到,自然学科的指导作用决不能停留在一些概念的套用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在设计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之上。
   其次,它是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游憩空间的技艺,从而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属性。它要着重表明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合理关系,因而是反映人们自然观的文化艺术创作。就要求从业人员深刻理解公众对自然资源的感知程度与认知方式,要将自己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方面掌握的知识艺术性地传达给公众,要向公众表明自己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态度。作为一个真正的设计师,既不应满足于对自然景致的模仿,也不能抛弃自然属性而任意发挥,更不能将主观意识凌驾于自然之上。他还应该认识到,将各种自然资源、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符号化”的表现方式,实际上远离了“景观设计”的文化本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结果,是基于自然景观的文化创作。因此,我们可以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文化特性归结为阐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Groupe de travail, Observatoire Departemental des Paysage, CAUE du Rhone. Du Territoire aux Paysages, recommandation pour des demarches de projets. [M]. Lyon :Mont Saint-Rigaud.2003.
(法国罗纳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级风景保护工作组2003年出版书籍,名为《从领土到风景——项目程序建议》,里昂圣里高出版社出版)
2. Michel Racine.Allain Provost, Paysages Inventes, 64-04.[M].Oostkamp:Stichting Kunstboek.2004.
以上参考文献系综合引用,无法在文中指出具体出处。

作者简介

朱建宁/1962年生/男/山东陵县人/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导/356884.com首席设计师(北京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