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尔万·傅立波教授通过介绍其承担的六个项目(中学校园设计,法国北部城市里尔的公园设计,巴黎塞纳河畔水景公园,新建的大型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法国北部城市鲁贝的工业区环境整治,旧居民区兴建成公园),阐述自然要素在环境整治和风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保护、利用及开发自然环境的问题。
关键词:希尔万·傅立波;自然要素;景观设计;环境整治;论坛
本文是2005年10月10日希尔万·傅立波教授在《首届中法园林文化论坛》上发言记录的翻译稿,评介人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朱建宁教授。
希尔万·傅立波教授:首先,我十分荣幸能够得到主办方的邀请,来到北京参加这次中法园林文化研讨会。我想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法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思路,希望通过我及我的两位同仁从不同角度的介绍,有助于大家对法国园林的设计观念以及相关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2005年,我应邀来到中国深圳参加风景园林高层论坛,看到了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也参观了一些风景园林作品。与法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是,这些作品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整体环境,创造出全新的园林景观;而且,这些项目规模之宏大,对空间的改造重塑之彻底,都使我感到震惊。
法国风景园林师主要的工作领域是那些被称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如街道、广场、城市公园等,以及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景观整治。委托我们的设计项目大多位于城区或郊区,尽管自然环境大多严重退化或遭到破坏,但是我们仍然要将各种自然景观要素放在首位。许多过去兴建的不合理的硬质景观,现在都要彻底清除掉。我们现在追求的设计理念,是要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并赋予该区域以某种含义,具有某种意义或独特的品质,或者某种诗意。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然景观要素在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通过六个案例向大家介绍一下自然要素在环境整治和风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保护、利用及开发自然环境的问题,这些在当今的法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政府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从中反映出法国目前对待自然与生态的观点和认识。我认为,要使风景园林设计融汇到某个地区的整体景观之中,基本要领是关注这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并对它进行一番感性而又科学的解读。不仅如此,我认为这个基本要领是适用于所有景观设计的永恒的准则。我们的设计始终都在关注并试图了解所要设计区域的基本情况,始终努力从中寻找哪怕很小,但可以引领设计创意方向的各种元素。
首先介绍的是一个中学的校园设计。这个项目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入口庭院、供学生活动的庭园和一些停车场地。这个场地非常平坦,四周没有什么有特色的景物,住宅建筑楼群也很普通(图1:设计前场地现状)。尽管如此,我们也努力从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中,反复找寻适宜作为方案设计出发点的参照物。在这个过去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为了便于灌溉,土地被纵横交错的水渠,分割成一个个矩形的地块(图2:水渠将土地分割成矩形地块)。正是这样一种适合土地利用的结构,给我们以设计上的灵感,我们希望将校园景观与这些水渠、排水沟、小河流等要素结合起来。水渠的引入使得校园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图3:水渠联系校园与周围环境);校园的入口庭院、学生的活动场地,以及校园的其他辅助设施,都因为水渠而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图4:水渠联系校园内各个空间)。
图1:设计前场地现状
图2:水渠将土地分割成矩形地块
图3:水渠联系校园与周围环境
图4:水渠联系校园内各个空间
引入水渠这一元素也有水资源重新开发利用方面的考虑:降雨被水渠收集起来并向地下渗透,补充地下水系。水资源曾经一度被这里的居民所遗忘,现在又被我们重新利用并产生新的用途,构成这里最重要的景观(图5-6:校园水景)。
图5:校园水景
图6:校园水景
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我们从研究当地的植物景观类型着手,并且将这些植物要素根据其生长的要求,如干燥或潮湿、向阳或背阴等,重新布置在景观整治的校园环境之中(图7:精致的校园植物;图8:富有野趣的花境)。这个项目的典型特征就在于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据此将我们的设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景观设计更好地体现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利用自然的传统手法。
图7:精致的校园植物
图8:富有野趣的花境
朱教授: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法国风景园林师对自然文化与地域性景观的理解与阐释。即使在中学校园这样的环境中,设计师也不应局限于校园本身,而是要从地域出发,了解当地的自然景观特色、乡土植物类型以及人们利用自然的方式,如水渠的形成机理与功能。水渠成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并具有多种功能,如雨水的收集与排洪、划分校园空间与造景、联系校园与周围环境等,重要的是它既体现了当地居民利用自然的传统方式,又有利于形成校园多样性的土壤条件,为营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打下基础。
第二个项目是一个公园设计,从中大家可以看到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图9:设计前场地现状)。该公园位于法国北部的工业城市里尔,称为“欧拉里尔”(Eura-Lille)的城市新区。为了突出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与法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吉尔·克莱芒(Gilles Clement)合作,成功地将一个自然景观片断引入到城市景观之中。在一片乱七八糟的建筑工地上,我们也不放弃利用场地原有自然要素的努力。比如土壤在这里存留了几十年未经人的开挖,我们利用这些土壤在公园中央堆起一座土丘。为了确定这个土丘的形态,我们与艺术家克洛德·库尔特居斯(Claude Courtecuisse)合作,经过几种形体的比较并不断修改,最终确定了一座外形不规则的小岛形状(图10:完全独立的孤岛)。这座小岛矗立在公园之中并与周围环境完全分开,岛上种植本地的植物并任其自然生长,让人们觉得这是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岛。这两张图照片(图11-12:岛内植物自然生长状况)反映了植物在与外界隔绝的区域生长的情况,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城市的历史。
图9:设计前场地现状
图10:完全独立的孤岛
图11:岛内植物自然生长状况
图12:岛内植物自然生长状况
孤岛之外完全是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区的惯常的城市公园形式(图13:孤岛之外的城市公园景色)。我们同样希望赋予它一定的历史内涵,希望它能够向人们讲述当地的历史;同时希望营造一些特殊的景观,比如放置一些枯木、枯枝来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图14:枯木景观)。人们在公园里散步时,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画面,借此了解到树木的本来面貌。
图13:孤岛之外的城市公园景色
图14:枯木景观
一方面是排除了人为干扰的植物独立的小天地,另一方面则是经过人为裁剪,创造出人类的日常生活环境。彼此在一起构成巨大的反差,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的力量和人工的力量。当初我们决定要在这里建造一个与外界隔绝的植物孤岛时,很多人感到无法理解。为此,我们不断邀请当地的居民来这里参观,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解释说服工作。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要使这个区域完全自然化,不采取任何人工维护措施,完全由植物自我更新、自然演替。但是在建造过程中,我们也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地改进,使它更接近人们所能够接受的形象,做得更可亲一些。
这两张图片(图15-16:公园周边人工化的自然景色)是火车站附近的景观处理,营造一种完全自由的空间并向四周延伸出去,与前面的公园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通过这种顺应自然景观演替规律的设计案例告诉大家,我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简单地抄袭自然,或者保留自然的遗物;而是要通过一些园林设计手法探讨应怎样利用或改造自然。要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使设计超越自然并展示当代的自然观念。
图15:公园周边人工化的自然景色
图16:公园周边人工化的自然景色
朱教授:第二个案例告诉我们,在纯粹人工化的城市环境中,迫于法国社会与公众普遍关注“自然”的压力之下,风景园林师如何采取设计手段来营造一个“自然的”公园和环境。公园由3个部分组成,首先是公园中央的一座高出地面的小岛,面积有5000m2。这座孤岛实际上是作为一个“自然的”雕塑来处理的,希望营造一个纯粹自然化的、公众不能进入的自然片段,同时也告诉人们自然是一个很脆弱的、经不起人工过度干预的场地。因此,这个位于公园活动场地中心的孤岛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形象,同时还是一个研究和认识自然的场所,此外也具有深刻的寓意。公园的第二个部分是在岛屿四周常规的以疏林草地为主的活动空间,满足公众在草坪上自由活动的要求(图17-18:以疏林草地为主的活动空间)。第三个部分是公园周边的景观处理,营造了一个表现自然演变的环境(图18:人工化的缀花草甸)。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要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在向自然学习的同时,运用园林的手法,艺术性地再现自然景观类型。设计师在一系列不同的空间里,营造出不同的植物空间或景观类型,如各种林下景观,包括枯死的植物、枯木、石头,以及利用原有的石头营造的景观等。通过人工化的自然、纯粹的自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利用自然这3个公园局部设计,形成整个公园的自然文化氛围。使公众感受到在纯粹的自然之间,以及纯粹的自然与人工的公园、草地之间,既有自然的痕迹,又有人工的干预。希望公众也能够理解这3个部分之间的互相关系,产生的自然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景观效果。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案例所要表达的自然观念和设计主题。也就是说,风景园林设计应以自然为主体,但并非完全模仿自然的局部片断,而是要把自然作为素材和研究的对象,通过不同的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产生不同的园林景观。
图17:以疏林草地为主的活动空间
图18:人工化的缀花草甸
下面介绍的是一个水景公园的设计案例,场地位于巴黎塞纳河畔。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水景公园的设计,向公众讲述有关水资源历史演变的话题,以及水的处理和水的再生过程。在园址附近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处理使废水再生为可利用的中水,并用来浇灌周围的植物花草。
从公园的设计平面图(图19:设计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场地周围的基本情况,公园场址紧挨着塞纳河,其中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50hm2,污水处理厂在公园的左侧。我们希望完全以水为主题,采用非常现代的手法来设计。首先开挖了一条水渠,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中水引到公园中来,园中所有景观用水都取自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
图19:设计平面图
从整体剖面图(图20:设计方案整体剖面)中可以看出,设计方案由一系列处理水体的小花园组成。图中展示了小花园的布局方式(图21:小花园布局方式),左边就是专门用于水体过滤的区域。从污水厂排出的中水经这里过滤之后,向右流经红色的区域后,在不同的水池中不断净化、沉淀,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水景园(图22-24:水景园效果示意)。实际上,每一个小园都是根据水的沉淀物的不同特性来设计的,流经各个小园的水质的不同,形成每个小园各自的植物景观特色。第一个小园将流经的中水加以沉淀和净化,种植的植物也以净化作用和抗性较强的植物种类为主,使中水得到进一步净化;然后随着水流在各个小园中流淌,不同的颗粒物或污染物被沉淀或吸收。根据沉淀物和水质的不同,采用指示性的植被形成一系列不同风貌的小园。整个公园向人们展示的就是水体从污水变成净水的完整过程,并随着水的流逝,看到不同特质的土地风貌。
图20:设计方案整体剖面
图21:小花园布局方式
图22:水景园效果示意
图23:水景园效果示意
图24:水景园效果示意
朱教授: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如何利用水体来改造土壤和生境,通过水与土壤的接触产生一系列的景观变化,并反映在植物等指示性景观方面。在这个120hm2的区域,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因此景观设计工作也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期工程占地50hm2,过去是一个经常被塞纳河淹没的洪泛区,是叙述水故事的区域,将造园的手法和污水处理过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的水景园。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从最初源头的污水经过一系列沉淀及过滤水池,通过植物、土壤的过滤吸收,最终形成清洁水体的整个净化过程。设计方案通过5个序列性的小花园,让人们看到水体和当地的土壤、沙子、卵石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过程,最后是得到净化后的水体形成的水景园。这类设计案例在国内也很常见,如成都的活水公园,将水体的净化过程展示在公园中,这实际上是一个水体净化的道具,傅立波教授称之为样板园,也就是说将公园作为一个污水处理的样板。这个项目的关键之处,在于选择适宜的指示性植物,反映出各个水景园中的水体和土壤特质。
这个项目其余的70hm2用地,是受塞纳河影响不定期被淹没的地区,并形成了特殊的土地类型。长期不被洪水淹没的区域形成一种地形和土壤条件,另一部分在塞纳河泛滥时被淹没的区域,会在土壤结构上产生一些变化,景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国内的风景园林师通常对一期工程中的变化性景观感兴趣,也就是说注重展示性的水景设计手法;傅立波教授认为不定期被塞纳河水淹没的地区其实更加值得我们关注,这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形成什么样的景观类型?都值得设计师认真研究。目前这个项目刚刚着手实施,让我们期待着这70hm2的洪水淹没区域最终能形成什么样的景观特色。
下面介绍两个大型开敞空间的规划设计案例。这两个项目都涉及到居住区,并且也都在建设当中。我们的设计观点是希望在这些居住区环境中,开辟出大量的绿色空间,让各种植物自然生长,赋予其鲜明而独特的景观。
从航片(图25:规划前航拍图)上可以看到规划区域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田地,并处在城市的包围之中。开发商要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的居住区,大约有600套住宅。作为开发商当然希望将土地全部出售,以获得最大利润。因此,他们打算将整个用地切割成600多个地块,分别进行建造销售。而我们则希望在这里建设一片城市公园,为这里的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并使其成为这里景观的一部分。
图25:规划前航拍图
这些照片(图26-27:设计前场地现状)是我们刚开展设计工作时这里的一些场景,我们看到场地上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逐步丧失了场地本身应有的一些特点。从规划设计图(图28:设计平面图)看到,一些绿色的地块构成居住区的公园系统。我们的设想是一方面沿着河流兴建一些开展公共活动的园子,吸引社区的居民来此休闲娱乐;另一方面是兴建一些各个组团中的独立花园,并不是各家各户拥有的私家花园。公共园林的规模大一些,而各个组团的花园规模相对小一些,这种用地规模上的差异,使人们感觉到各个公园重要性的不同,并且每个花园具有各自的功能,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使用要求。
图26:设计前场地现状
图27:设计前场地现状
图28:设计平面图
这些公园绿地将居住区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将原有的居住区、河流以及周围区域连成一个整体。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园林设计师的权力范围,为实现此设想,我们必须与各方面的人员打交道,比如要得到市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支持,与周围的居民沟通以及和规划师、建筑师取得一致等。
这个项目频繁使用了水景要素,希望以此来改善并活跃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我们希望通过与大家的沟通,能够在设计理念上达成一致,并丰富设计内容。大家看到的这些设计或参考图片(图29:别墅与组团花园的营造;图30:公共空间的营造;图31:丰富的植物种类),将我们需要阐释的设计理念很好地贯穿在了一起。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些图片只是要说明我们感兴趣的设计要素和产生的景观效果,是希望在此基础上汲取一些积极的设计元素或设计手法,决不是去模仿抄袭已有的设计作品。
图29:别墅与组团花园的营造
图30:公共空间的营造
图31:丰富的植物种类
朱教授:这是一个有关新兴别墅区建设的案例。傅立波教授提到,在法国传统的居住区中,基本上由3个元素来构成街区:即独立式住宅,或者我们所称的别墅、别墅周边的私家花园以及外围的路网。通常由这三类用地就把所有的用地全部占领了。这种开发模式比较受开发商的欢迎,因为他们可以将绝大多数土地出卖获得最大利润,同时也不必考虑公共空间的养护管理问题。但是其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整体环境难以控制,其次是缺乏促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因此,傅立波教授设计的这个花园社区希望改变传统的建设模式,不希望将所有的土地都用来做花园别墅,而是在建设公共空间的同时保留一些自然的痕迹。因此,他所关注的并不是别墅花园本身怎么设计的问题,而是怎么在别墅之间保留一些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这些公共空间营造,在自然与城市之间,以及新旧社区之间,还有社区和周边的乡村、河流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和联系。工作重点在于林地、河流、乡村的环境整治,构建自然环境并成为花园别墅区的空间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之下考虑别墅建筑的安放模式。这就是说,别墅建筑本身并不是花园别墅区景观构成的主体,其景观主体恰恰在于周边保留的那些自然用地,因此不应将所有土地出售给消费者。
由此让我们想到在房地产开发中,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公众的环境效益之间孰重孰轻的价值取向问题。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除了满足居民交往的需求之外,还有助于保留自然的痕迹,在自然景观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当然,这种开发模式也使得我们的园林设计变得更加复杂了。因为按照传统的花园别墅区开发模式,我们只需要面对房地产商,按照他们的要求,600套独立住宅只需将土地划分成600个地块单元进行开发。但这种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因为这将完全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和房地产商洽商,要缩小私家花园空间,并将大部分空间留给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出资兴建公共空间,利用公共空间保证自然的平衡与延续。这也是我们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要在新城与旧城之间、城市与自然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以及乡村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与联系,形成城市中的自然框架。城市应处在这个自然框架的保护之下。这实际上是传统的街区建设模式到现代街区建设模式的转变。
下面这个案例是一个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的环境整治,位于法国北部的工业城市——鲁贝。这里一切都以工业为主导,大量土地作为工业用地,污染非常严重。我们的设计任务就是怎样在这个工业城市中重新建立自然的痕迹,避免在工业化进程中将自然完全抛弃。
我们要整治的区域空间开阔,有一条美丽的运河穿过,周围还有大片的居住区。从这张照片(图32:19世纪开凿的运河的风貌)中可以看到19世纪开凿的运河的风貌。此外,还能望见远处的工厂以及一些居民楼。我们与建筑师进行不断地磋商,探讨怎样对运河以及这片广阔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我们的设计意图就是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要素,另一方面要超越工业区的局限,使自然要素更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希望以运河为纽带,借助它将周围一些散落的景点、道路、公建、娱乐设施,以及这片广阔的空间联系起来。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充分挖掘了场地的一些历史要素,如古河道、遗迹等,并把这些历史要素结合起来,让这片区域讲述它自己的历史(图33:设计平面图)。
图32:19世纪开凿的运河的风貌
图33:设计平面图
类似的环境整治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设计之处,在于我们要与建筑师密切合作,以期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整体。这张照片(图34:反差极大的景物和谐共存)很好地展现了如何将反差极大的景物加以协调,使其和谐共存。比如运河作为空间的主体,在运河周围又有许多其他景观要素起到烘托运河的作用,同时又与运河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图35:运河联系各景观要素)。
图34:反差极大的景物和谐共存
图35:运河联系各景观要素
在这个十分繁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希望当地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加入一些他们需要的元素,如幼儿园、花园、草坪绿地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居民对设计方案的兴趣,有助于建成之后居民的使用和管理维护。
当然,在这个以运河为核心的空间中,我们也考虑了水体的作用。水从运河中引出来,然后流经一系列花园,最后又流回运河(图36:水元素的应用)。
图36:水元素的应用
朱教授:从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法国园林师向城市设计领域转化方面做出的努力,他们有大量的设计项目涉及到城市设计范畴。因此,法国风景园林师与建筑师、规划师的合作日趋频繁,很大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设计方面。在城市规划领域里,不仅建筑师在做,风景园林师也在积极参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互补性也很强。就这个项目而言,风景园林师首先考虑的是运河两边或是运河本身对整个城市结构所产生的一些影响。此外,更多地考虑了现有的城市肌理、城市路网的布置方式以及建筑物的布局规律,场地中主要的景观视线,如何形成空间的框架?怎样让城市肌理与自然本身所形成的一些痕迹、空间等形成一个整体,并使场地的痕迹、肌理尽量向城市延伸,而不仅仅停留在场地本身。这就是说,通过空间结构的设计,在历史、文化、自然元素和城市要素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随后在这个框架里引入一些私家花园、公共园林等要素,填充框架内部,形成有血有肉的肌体。将这几个方案联系起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园林师都是在寻找一些自然的肌理、痕迹、元素等,以此来构成城市空间的框架,同时尽量使这个框架与城市本身的历史、自然元素和城市建造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努力使人感到我们现在做的城市设计和原来的城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完全切断新旧城市的关联。这就是这个项目所要阐述的设计观点。
最后这个项目是想向大家说明在社区景观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与当地居民交流并取得设计共识,从而推动设计项目的发展与实施。
此项目是要在已建有许多民宅的场地上兴建一座公园,也就是要将人类居住地退还给自然,规模大约有15hm2,涉及到80来户居民的搬迁问题。由于这里是洪泛区,历史上多次被洪水淹没造成巨大损失,按照现在的规范是不允许兴建居民区的,那些旧民宅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个居民区迁移到更加安全的地方,并把这里改建成一个公园。因此首先需要与当地的居民进行大量的沟通工作,向他们解释搬迁的原因和意义,让他们搬迁并让位于自然。
从这两张图片(图37:设计前场地现状;图38:设计平面图)可以看出,我们的设想是尽可能地保留那些地势较高,不易遭到洪水侵袭的民房,并将其改作他用。同时,这是人类曾经在此居住活动过的痕迹,不应被轻易抹杀,应保留这里原有的一些小花园,由于这些小花园风格各异,如有些是个人兴建的私家花园(图39:个人兴建的私家花园),有些是公共的活动空间(图40:公共的活动空间),还有一些是要实现的政治目标,需要重新整治或利用。通过这些整治措施,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开发出这个区域应有的价值,同时能够合理地保留历史原有的风貌(图41-42:改建后效果示意)。
图37:设计前场地现状
图38:设计平面图
图39:个人兴建的私家花园
图40:公共的活动空间
图41:改建后效果示意
图42:改建后效果示意
在介绍前几个案例的时候,我较多地谈到了如何介入自然、引入自然要素的问题,我希望不要给大家带来完全模仿自然的误解。事实上,我们的设计项目是在考虑如何把已经存在的景观或要素引入到新的设计之中,并发掘它们新的价值。
朱教授:从最后一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欧洲,比如德国、法国等国家,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下降,城市人口在逐渐减少的现象。在20世纪50-6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期,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城市建设也迅猛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城市建设并没有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自然状况,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地区自然灾害频繁,损失巨大,迫使人们一方面要拆除一些建筑物来恢复自然空间,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下降,一些城区要逐渐退化为一个自然空间。但是,这种退化的过程正如我们的城市建设过程一样,不能采取“革命性”的措施,不应简单地把过去的痕迹完全抹掉。作为风景园林师,既要考虑自然化所带来的功能、作用和利益,也要让公众理解为什么要拆掉建筑物?拆除后会产生怎样的空间?原有的一些历史痕迹怎样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肌理又怎样融入新的自然化景观当中。这就是这个案例采取的手法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发言人简介:希尔万·傅立波教授毕业于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现为该学院教授,负责一个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兼任法国住宅装备部的园林顾问。
评介人简介:朱建宁,1962年生,1986-1990年就读于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院,并获景观设计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导、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清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首席设计师。致力于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比较研究,主讲北京林业大学西方园林史课程。
注:本文引用的图片皆为希尔万·傅立波教授提供,硕士生陈美兰整理了文字和图片,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