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怎么理解园林展上的设计师花园?
首先,园博园中的设计师花园为园林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在没有外界人为干预和限制下自主设计,完整地表达设计师本人对园林设计的理解。人们收藏一幅绘画作品时,绝对不会想到自行修改,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价值的丧失,但是人们对待园林作品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在我国现阶段,园林设计作品即使设计得到实施,也可能在实施工程中,以及未来的管理和使用中被改得面目全非。
其次,中国园林展举办至今已是第六届,园林展中大多数的传统设计做法是将各城市的园林搬移、聚集到一起,缺乏新颖独特的创意。然而对于园博园的设计师花园,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新能力,激发我国园林设计中出现更多的自主创新的作品,继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再次,设计师花园应具有展示性和可识别性。作为园林展上众多展园之一,希望人们观赏游览之余能够记住我们的作品,并理解我们的创意;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认识园林行业,重视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
问:在这个花园中您将展现怎样的设计思想?
当前我国园林设计的倾向是认为设计就是改造原有的景观,改造的越彻底越好,或过度的包装或简单的拼凑,将别处的东西搬移到场地。受此观念影响,中国现在的设计师少有关心设计对象的原有特征,这难免产生短命的作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作品应该从场地中“土生土长”出来,并融入整体的领土景观之中,如同量体裁衣般贴切。多年来我一直怀以这样的理想并坚持不懈地探索。在这个花园中,我希望能保留场地的原有特征、自然元素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如纵横的鱼塘肌理、交织的渔网、竖立的渔竿、茂密的芦苇丛、摇曳的渔船以及行走于鱼塘上的浮动感等等,同时又融入未来游人的体验、感知和记忆方式,使这片土地的利用具有自然、文化以及历史的延续性。
问:您对花园艺术有怎样的理解?
现代花园艺术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做绿化。单一的见缝插绿,仅仅满足绿化的生态功能。
第二阶段:造景。在绿化的基础上注重美观、吸引游人到花园中来。然而,面对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巨大利益,出现了许多纯粹吸引公众眼球、标新立异甚至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作品。
第三阶段:风景园林设计。从场地自身特性出发,尽可能保留场地自然元素的特征和原住民的生活生产文化,并满足现代使用者的要求。也就是说,园林设计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土的整治与利用,对于每一个场地设计而言,应通过提炼概括其特性,创造出反映整体性的局部景观。
问:您认为优秀的花园应该具有那些品质?
以我的理解,优秀的花园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品质:
一、体现园林行业的特征:就园林发展史而言,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核心就是要表现设计师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通过设计师对场地的认识,提炼自然和文化要素,用园林的设计语言与手法营造园林空间。
二、融入整体领土景观之中: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地的一个片段,一个好的花园设计应该是反映整体景观格局的局部景观;
三、具有一定的寓意:关注原居民的生活生产文化,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
四、促进使用者的参与性:通过使用者亲身参与体验、感知场地特性,使其更加深入了解园林行业,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问:您对这个设计满意吗?
前面已经介绍过我们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能保留场地的原有特征、自然元素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融入未来游人的游览、感知、体验方式,使得这片土地的利用具有自然、文化以及历史的延续性,并且融入整体景观之中。
设计首先是对场地的解读。这一点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从场地本身特点到周边情况以及场地所在的区域环境,从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到民俗文化、人文特色等,经过反复构思、概括,从中提炼出芦荡、鱼塘、渔网、渔船、桅杆等自然和渔业生产文化元素,围绕网、湿、园三个要素展开设计。
设计手法上,我们采用分层的空间组织结构:地面层完全留给自然,活动层架空于地面层提供活动场所,荫网层使空间向外围扩展延伸,增加场地的可识别性;屏障层对场地内部进行空间分隔,又将前三层面联系起来。此手法对于“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成功的,同时也满足各种生物活动层面不同的要求。
在材料的使用上,设计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传统工艺技术与风景园林艺术相结合也是较为成功的。选取当地石材、木材、竹材、棕绳、植物等材料,营造温馨亲切的田园境地。
诚然,一个优秀的园林作品是由设计、施工、后期管理养护等多个环节与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从目前的施工现场来看,由于受建设项目的费用、工期、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现实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方案最初的设想也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来说,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尽全力地付出努力,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