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所在地,是甲骨文的故乡,被誉为“汉字之都”。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由此可见,汉字文化在安阳源远流长。
安阳展园位于博览会南部大中华展区的北方园林展园中,位于紧邻山谷的位置,地势较为平坦。东南入口处紧邻主路和园区广场,展园东侧与长春园相接,西南与石家庄园相接,北侧和西侧周边为林地。
文字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安阳展园以文字(甲骨文为主)为主题,展示汉文字发展演变历程,体现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内涵,从一个侧面来阐述安阳的历史文化。
结合安阳展园场地的特殊形状,展园以“安阳园”三个字的甲骨文书法形体组合形成布局结构,根据“安阳园”三个字的字义,通过园林要素强化这一符号,并对全园进行组织设计,营造丰富的立体空间层次,体现安阳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安”:由“宀”和“女”组成,像妇女在家的形状,表示家中安定。以阙亭和长廊赋予“宀”实质内容,阙亭采用殷商风格,长廊用来展示汉文字发展演变历程;“女”以水系构成骨架,表现女子在家纺织的情景,仿照我国古代织布机推子的造型设计水帘墙,并在周边栽植棉麻类植物。
“阳”:本义是被阳光照射的山阜的南面叫阳,古时山之南、水之北多带“阳”字。以水系作为“阝”的边界,其内堆微丘,边界以北作为主要活动空间,符合安阳“淇水之北”名称的由来。将甲骨文“阳”的圆圈转化为日晷台,植物以红黄色系为主,突出太阳的含义。
“园”:指有围墙的农作园,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所以“园”的特点是有围合的空间,展园以夯土墙、水渠围合形成四个小园子,其内栽植四季植物,展现四季的不同景观。
整个展园依照“安阳园”三个字的甲骨文书法形体,从东南方的入口区开始,依次有四季花园景区、太阳花园景区、织女花园景区三大景区,此外还有一个文字长廊展示区,以及用于围合展园的外围林带。
安阳展园的景观轴线由一亭(阙亭)、一泉(涌泉)、一帘(水帘墙)、一台(日晷台)、一岛(月季花岛)组成,并用影壁墙和四季花园引导游人视线。展园采用了多种形式来围合景观轴,组成边界,分别为仿古夯土墙、水渠、长廊微丘。
委托单位:安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设计时间:2010年10月—2011年01月
施工时间:2011年01月—2011年10月
用地规模:约2900平方米
项目主持人:朱建宁
项目组成员:刘伟、陈美兰、贾秉玺、孙娇、饶飞、肖光、孙大威、尹玉洁、曹星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