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
1、周边区域现状分析
洹上村养寿园位于安阳市西北部,东临民航路,北接机场南路,南侧靠近洹滨北路,以及与洹滨北路平行的洹河,洹河也是安阳市的主要河流之一,洹上村养寿园周边区域大部分为居住及教育用地。
2、场地现状分析
洹上村养寿园总用地面积约为15.40万平方米,东西长388米,南北宽400米。昔日洹上村养寿园外具有城墙、碉堡围合,根据对各项文字资料进行分析,最终明确围墙边界为280×330米。
园区内,中央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将园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大部分为居住用地,南部现状多为绿化苗圃用地,苗圃中现有部分长势良好的银杏及雪松。
二、规划理念
1、规划原则
规划设计应遵循生态性原则、人本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充分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营造环境宜人的园林观赏、活动空间,满足周围居民需求。
2、技术路线
本次规划,以袁世凯编著的《洹上村养寿园图》中记载的养寿园中部分景点的照片,以及其它各种文字记载的资料和回忆手绘草图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全园各景点的位置、布局。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意境表达等设计手法,明确各个景点的体量、形式以及相互空间关系,推敲各个景点的景色及意境。最终形成全园整体布局,展现一实(景点)一虚(意境)两个层面的游线。在此总体布局之上,明确植物配植、道路铺装等其它园林要素,形成全园整体风貌。
3、规划结构
基于洹上村原有的用地状况,洹上村规划结构分为园外和园内两部分。
园外过渡区:位于洹上村城墙外侧,由环形林带、农田、菜地和护城河三部分组成。作为洹上村与外围城市的边界,解决了两个不同用地性质之间的矛盾。
洹上村:由宅院、花园、田园三部分组成。宅院位于洹上村西侧,为园主人日常生活的场所。花园位于宅院东部,是全园观赏游玩的核心区,与外界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田园位于洹上村北侧,紧邻花园部分。
4、规划布局
养寿园在布局方面借鉴了江南私家花园和皇家园林的布局特点,此次规划中,山体布局、水系布局、建筑布局作为控制全园结构的重要方面。在古典园林中,山水、建筑的布局有多视点多角度的特点,三大要素之间存在着严谨的轴线关系,形成了控制全园的骨架结构。
(1)山体布局
养寿园内部南部、中部、北部三组东西向的山体,与外围太行山走势相呼应,形成太行山余脉的缩影,反映了太行山山体的走向特点。此外,北部山体形成了全园的一个制高点,可远眺太行山,从视线上,使得园外与园内山体相互渗透。
园内山景变化丰富,形态多样。南部假山为全园的制高点,可俯瞰彰德城廓。临洹台与汇流池的巧妙结合,给人以悬崖峭壁之感,营造登高远眺的氛围。
另外,养寿园中还充分考虑山体与季相变化的联系,也力求运用山体形态和材质体现出四季分明的景观。
(2)水系布局
在水系布局上,通过形式和视线上的联系,创造出内外水体相连的景观。
视线:以临洹台为制高点,远观洹河之水,将园外的水景通过视线的方式引导了园内
形式:在水系北侧,以散珠崖的跌水作为水的源头之一,在水系南侧,设有一条溪涧与洹河相连,将园外的洹水与园内的汇流池相互连通。提升景观的同时,也让水质有了保证。
(3)建筑布局
养寿园全园共有建筑二十处,以养寿堂、谦益堂为为核心,在主要景点分别设有五柳草堂、乐静楼、红叶馆、纳凉亭、澄澹榭、葵心阁、啸竹精舍、杏花村、临洹亭、洗心亭、垂钓亭、盖影亭、滴翠亭、枕泉亭、接叶亭、待春亭、瑶波亭、卧波桥。
二十处建筑之间存在着严谨的轴线关系。以谦益堂为核心,沿汇流池布置啸竹精舍、滴翠亭、洗心亭、临洹台,五处建筑形成了一个以观汇流池为主的院落,其平面布局便是源于四合院的变体。
养寿园建筑与建筑之间以“院落”的形式相互组合,分别形成了以游山、观水、领略田园风光为主的一组组院落,而一组组的院落又控制在全园的山水格局中,建筑融于山水之中,其自身又作为主要停留点,对人的视线、游线具有引导作用。
(4)植物规划
园区内植物总体配置起到划分空间,丰富空间的层次变化以及加大景深的作用。首先,在主要道路上以林带形式加强空间感,并划分不同的空间。另外,通过全园游线的安排来设置植物的观赏面,一方面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突出景点的主题主旨,另一方面从种植设计上实现对景、透景等功能。
在植物配置中,充分依据图片、文字等资料,明确原有植物的种类及区域,推敲原有景区景点中的植物意境。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为依据,增加适合的植物种类,完善各景点的植物氛围。
整个园区以:“春→夏→秋→冬→春”的四季轮回的植物景观特色,形成体现季相变化的春、夏、秋、冬四个观赏区以及果园、菜圃等实用性区域。
委托单位:安阳市园林局
设计时间:2010年12月
规划面积:15.4公顷
项目主持人:朱建宁
项目组成员:陈美兰、饶飞、贾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