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址分析
寺尔山森林公园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北港镇北部,距市区北缘8公里,距海岸线12公里。本次设计范围是以现有自然林地为核心的66公顷。
寺尔山原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石山。山体西侧的山谷区域保留着26公顷的自然针阔混交林,面积约占公园总面积的40%;山体北侧和西侧由大面积的灌丛和后期补植的人工林组成,面积24.6公顷,约占总面积的37%。自然针阔混交林的主要树种是油松、蒙古栎和枣树,灌丛以荆条为主,人工林树种包括五角枫、圆柏、臭椿等,地被以石竹、蒿类为主。
由于花岗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山体建设初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寺尔山及其周边山体在前期成为了采石者的理想采石场。经过踏查发现,寺尔山森林公园园区内有三个对山体破坏比较严重的采石区,分别位于园区入口处、园区东北部和园区南部,而寺尔山周边则有8、9个开采更为严重的采石区。尽管后期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后,这些采石区已停止采石作业,但裸露的山石和已被破坏的植被不免对寺尔山景观资源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也与寺尔山山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位于山脚处的部分公园范围用地被居民占为农田使用;另一方面,山体西侧山谷中存有一座禅宗文化寺庙(园明寺)的遗址,寺庙的建筑早已因大火而不复存在,仅存的可以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口水井和一棵早已枯萎的古树,然而仍然有居民来这里参拜,并在遗址旁边用石块堆积成一座小型的参拜塔。
山体、自然针阔混交林、人工林、灌丛、农田、采石坑以及园明寺遗址构成了寺尔山森林公园的场址元素。
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本身是将场址元素进行全面分析、归类总结、合理重组、构思创新的一个过程。本项目希望以自然和人文两条线索对场址进行设计:自然线索突出山林野趣,人文线索突出禅宗文化。
公园总体定位: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自然山林为主体,以康体养生为特色,以节能环保为宗旨的山野森林公园。
总体结构:山、水、林、寺相环相依。
自然线索:通过对山体自身的高程、坡度、坡向的分析,提出针对于山顶、山坡、山脚不同区域的利用方式,包括活动场地、观景台、植物林等;通过山脊线、山谷线的分析,设计游览线路和水体景观;根据游览线路的不同,引入不同的野趣元素,包括野花、野草、野果、野鸟、野营、野游等,为人们营造山林野趣的游乐环境。
人文线索:利用山体高低起伏和场地环境的变化,引入一条参拜路径,在路径中通过多静心、经行、放生、参禅等多方面的活动内容使人们体验禅宗文化的博大精神,将围绕园明寺的文化生活方式以一种更加系统的方式,归还给当地居民。
委托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园林局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
规划面积:66公顷
项目主持人:朱建宁
项目组成员:马健、陈美兰、李芳、熊瑶、杨丽